“互聯網對我們的改變,遠遠超過了對美國的改變。中國電影行業可能用短的時間,走過美國電影行業上百年幾十年的歷程。”
這是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上海電影節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當馬云宣布把娛樂寶和淘寶電影分拆到阿里影業時,當天股票上漲36%。阿里影業截止發稿市值達到842.82億港幣,合人民幣675.1億人民幣,超過華誼兄弟(581億)和光線傳媒(425億),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影公司。
仔細分析,阿里影業的三塊業務是:阿里巴巴收購的文化中國,負責電影制作;娛樂寶負責電影投資;淘寶電影負責電影發行。任何一家傳統的電影公司,業務也同樣由這幾塊組成,為什么鍍上互聯網這層金,市值就開始大漲?
互聯網讓電影變得更好
互聯網對于電影的改變,從多年以前就開始了,源頭其實是原創文學網站。
決定一個電影成敗的關鍵因素是好故事,但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編劇群體的缺失。在好萊塢,很多大片都已經體系化,套路化,看多了好萊塢的大片幾乎可以猜到下一秒甚至結尾的劇情是什么。這是因為編劇是有一套嚴格的訓練體系,是一個可以職業化的行業,就如同中國古代的八股文,一個沒有學會編劇常規敘事方法的人,很少能創作出出乎意料的好作品。
在中國,編劇并沒有職業化,好作品鳳毛麟角。這也與編劇群體的收入與社會地位有關。在國內,編劇在創作團隊內部的權力配置不足,薪酬不高,且導演光環過強,導致這個群體集體缺失。在今天資本大量涌進的時代,更加放大了好編劇好劇本的缺口。這個時候,原創文學網站了給了這些原創的小說作者們一個“賣字為生”的變現方式,這些優秀的內容正是中國互聯網和電影公司瘋搶的原創IP。互聯網對電影的改變,從文學網站時期就埋下伏筆。
如今,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一個瘋狂搶IP和囤IP的時代,騰訊互娛、阿里影業、樂視影業這些互聯網公司們正在唱主角, IP價格的水漲船高,IP買賣也成為一門大生意。
除了IP,互聯網還改變了電影的收入結構。在很短的時間內,電影的版權價格飆漲三倍,這意味著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在中國正在開啟,改變了單一靠票房取得收入的狀況。
在美國,電影靠票房取得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的收入則靠網絡付費點播、周邊泛娛樂產品,比如玩偶、迪士尼樂園來獲取收入,但中國電影70%-80%的收入來自于票房。
為什么美國的收入體系難以引進中國,核心有兩點:沒有上游買家,中國少有如HBO這類高質量的付費電臺,這也是中國的電視體制導致的;如果把內容賣到網上,盜版橫行,一樣掙不到錢。
但隨著打擊盜版的力度加大,以及視頻網站對用戶付費習慣的好轉,各種電視盒子的盛行正在改變之前的困境。王長田預計,三年之內,電影公司來自票房收入和版權收入可以持平。
前幾天,光線傳媒與奇虎360合資成立了一個互聯網院線付費播放的平臺,這個平臺還沒有開通,作用就已經顯現了;愛奇藝也發布了點播收費策略;天貓也將通過電視盒子做家庭影院和收費院線。之后,中國互聯網版權價格飚出三倍,這意味著大家都看到了在線付費播放的模式,信心抬高了電影的版權價格,優質的內容可以通過付費網絡點播獲取收入。
可以預計未來中國電影的收入,不僅僅是票房,新的商業模式、內容衍生品,甚至游戲收入,都可能成為電影的主要收入。
第三,在線銷售系統正在帶來電影渠道的變革,互聯網正在成為影片發行越來越主流的渠道。
貓眼電影在去年就說,每十張電影票都有一張是從貓眼電影的系統里發售的,去年國慶檔的《心花怒放》,貓眼電影首次嘗試與電影制片方合作,采取預售票的模式,這也是互聯網公司第一次改變到電影的排期。
電影發行經歷了膠片收放發行的1.0時代,以及依靠線下影院的地網發行2.0時代,現在正在向互聯網發行發展。然而,論及地網發行系統,貓眼電影借助美團的力量有上千人鋪地面,而傳統電影公司幾百人就很多了。
院線整合正在發生巨變。博納影業總裁于冬在上海電影節預測,“一年之內,36條院線最后剩下不到20條。”對于線下來說,線下將會有3萬張屏幕,預計2017年4萬屏幕,且將面臨快速的兼并重組。對于新增長的院線,互聯網則是最主流的發行渠道。
未來,在線銷售的比例會越來越大,這也是BAT爭相布局的地方,比如阿里收購粵科軟件做售票系統,通過搶占影院的后臺系統,來做線上的會員體系和后臺數據。娛樂寶也通過金融的方式,從電影拍攝開始為電影做宣傳和影票發售。
第四,娛樂寶改變的電影投資模式,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多新的投資玩法層出不窮。
在娛樂寶的一周年慶典上,李連杰講起了自己早期的故事。他曾在好萊塢創出名氣后,曾拿著劇本與之夢、導演一起找投資人,等待40多分鐘依然無果。“早期最難受的就是等待,那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天,可以不靠投資人,靠觀眾來投資電影。”李連杰說,“和馬云成為朋友之后,我反復跟他談我的電影夢想,中國的電影產業,后來就有了娛樂寶這樣一個產品。”
如今,娛樂寶并不能完全做到“讓用戶投資電影”,但隨著這個金融產品的不斷完善,從資金上可以助電影一臂之力可以在不久的將來看到。
電影需要好作品,好作品需要有創意的導演、編劇、演員,扶植年輕的導演編劇,避免青年導演的斷層,這也是娛樂寶未來想做的,一個用“想法和才華”的電影眾籌平臺。
第五,互聯網帶來的思維和體制的變革。
互聯網對電影的影響不在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電影人的思維方式,結果是從電影制作到營銷,所有的手段全部變了。
對于中國第一科幻小說《三體》來說,其制作團隊是一家小的電影制作公司游族網絡,創始人林奇稱,“電影行業升級,人才結構調整和變革是必要的問題。”如今他公司五個副總裁分別是:TMT行業的技術、盛大、360出來的,以及傳統電影公司出來的,來自于五個不同的行業,把最優秀的人集合在一起。
缺乏耐心,讓所有好的變化都變得無關重要
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這是所有互聯網人和電影人達成的共識。資本熱錢的涌入,都是在投資好的內容,互聯網真的能帶來好內容嗎?
我不是一個互聯網的盲目崇拜者,在互聯網與電影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也出現了一些副作用。
好萊塢之所以聞名于世界是出產了很多超級大片,但互聯網正在把中國電影帶向另一個極端。在互聯網沖擊下,粉絲電影、綜藝電影越來越多,但中國電影真正的商業大片和工業規格的電影非常稀缺。
然而,為了擴大電影市場,博納每年鋪5000張屏幕,每張屏幕的投資成本在300-500萬之間,這就意味著一年十幾億去投放院線增長。中國電影的票房5億是一個檻兒,好萊塢電影一來,輕輕松松過15億。這就意味著,這些熒幕的投放成本拱手相讓。
王長田之前抱怨中國的電影不應該承受巨額的成本,因為好萊塢電影是可以走出美國面向全球市場的,而中國的電影只能在國內發行。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優質的內容。
曾記得有一次采訪夢工廠CEO杰弗瑞?卡森伯格,夢工廠曾經出品過《功夫熊貓》《馴龍高手》《馬達加斯加》《怪物史萊克》等世界頂級的動畫,他說,“中國動畫電影最缺乏的就是耐心,一部要達到世界級品質的內容,就需要有世界級的耐心”。無論是夢工廠、皮克斯、迪士尼,花費4-5年來做一個世界級品質的電影是很常見的。
如果要把優質的內容分解,無非是:
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好的制作團隊+一個耐心的市場環境
如今中國的電影已經可以引入國外最優質的制作團隊,像《三體》這樣被翻譯成英文的頂級劇本亦有。當互聯網不斷以快速、迭代、粉絲經濟來侵襲傳統電影時,也造就了一個短期見收益的浮躁環境。
這不是任何一家制片公司能夠決定的,是整個投資環境和市場氣氛影響的。比缺失耐心更可怕的是,在一個多數精英擁抱互聯網的年代,那些電影人們正在走向耐心的反面,卻還以為自己開始有了“唯快不破”的正確思維。
有時想,100年以后史學家們會怎樣評論這個時代?一個滿地熱錢小作品漫天飛的文化昌盛時代,還是一個物質豐富精神匱乏的“無作品”時代?
關注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