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概念火熱,商業價值也被飛速認可,如何讓自媒體人擺脫博客和微博年代的只有“網紅才能賺錢”的怪圈,成為了幾乎所有行業人的問題,答案就是:建立起行業標準,最大化的和廣告主的商業化訴求配對,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一個健康的自媒體業態。
不到三年時間,自媒體概念隨著微信訂閱號、知乎、鈦媒體、荔枝FM、B站等平臺的東風崛起,從一個個零星的嘗試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生態圈。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開始參與到內容的創作當中,將自己的經驗、感悟、評論分享給大眾,而為此買單的用戶和企業也越來越多。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媒體趨之若鶩?克萊?舍基的定義下的“認知盈余”可以找到答案。資深媒體人連清川將“認知盈余”解讀為:每個人在成長、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所接納的信息或者知識往往超過了自己所能消費的數量,于是就產生了盈余。怎么辦?要么分享,要么出售。社交網絡,就是一個分享或者出售這種認知盈余的市場。
這些思想的分享和售賣過程中,內容的創作者獲得了個人思想的傳播和經濟利益,在利益的反饋激勵下,自媒體應運而生并越做越大。
自媒體生存狀況兩極化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模式下,自由職業者開始大規模的萌發,在微信訂閱號這樣的自媒體平臺,自媒體飛速發展。前媒體人羅振宇的自媒體“羅輯思維”訂閱用戶超過400萬,影響力超過;前資深媒體人徐滬生團隊制作的自媒體產品”一條“獲得數百萬美元融資;更有媒體報道稱汽車自媒體“玩車教授”,獲得天使輪融資1500萬元。自媒體的商業價值,可見一斑。
而在自媒體風光無限的另一面,則有著更多的自媒體成為了行業的踏腳石:僅以微信訂閱號為例,目前市場上微信自媒體平臺已經超過1000萬,而真正有效運營的不足1%,大量的微信平臺處于“假死”或者艱難運營的狀態。大量的原創自媒體人在創作內容之后,立刻被營銷號抄襲,原創者卻投訴無門。更多的營銷號經長期抄襲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后,成為了廣告營銷平臺,輔助以閱讀數造假等“灰色技術”,日進斗金。
自媒體聚合平臺一道網聯合問卷網發起的《自媒體人生存狀況調查》顯示,中國自媒體人在運營自媒體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包括受眾需求難以滿足、傳播范圍受限、內容生產成本高、盈利方式被動、抄襲成風維權難、管理經驗不足、平臺資源分散等各種問題。
似乎現在的自媒體,也和當年的微博一樣,成為了“網絡紅人”和“營銷號”的天下。如今興旺成長的自媒體,會走上當年微博的老路,被小部分營銷號壟斷,最終走向衰落嗎?
擺脫“網紅”的怪圈
“網紅”和“營銷號”的特質,都是以流量運營為主——粉絲數量是評判這兩類賬號的唯一價值。由于評價維度單一,導致“網紅”自媒體大肆抄襲、媚俗甚至發布色情內容來“吸粉”。這樣的模式,不但賤賣了流量,更會受到平臺的打壓,形成一種如當年“草根大號”和“新浪微博”平臺的尷尬關系。
在一道自媒體平臺的調查中:顯示出目前最讓中國自媒體人鬧心的問題莫過于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而自媒體商業價值,并不全部由內容決定——自媒體專家魏武揮曾撰文表示:不進行運營的媒體內容沒有價值,如今這個年代,簡單的售賣廣告和流量已經過時了——這或許是傳統媒體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
自媒體專家范衛鋒認為,大多數想要做大的自媒體,便需要進行內容運營、商務合作、產品開發等等工作。范衛鋒表示:團隊化將成為自媒體未來的一個出路。
自媒體行業想要擺脫“網紅”的怪圈,除了需要自媒體本身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內容運營方法。也需要平臺提供支持。這如優步(Uber)成為了自由司機的平臺、淘寶成為了店主的平臺一樣,自媒體生態如果需要良性發展,必須需要一個“去中心”、“標準化”、“可復制”的平臺型產品來提供統一支持。
自媒體的標準化之路
當下,用戶的閱讀已經基本以移動閱讀為主,自媒體和新聞客戶端成為了用戶消費內容的主要來源。但遺憾的是,自媒體的商業價值似乎仍然遠遠滯后于其影響力,大量的自媒體精準的用戶群或動輒數十萬閱讀數的影響力,卻很難平滑的轉化為可持續性的商業價值。
市場上的自媒體,到目前都幾乎沒有一個公認的精準分類,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影響力評價體系。雖然自媒體人有依據興趣或行業形成的自媒體聯盟的諸多嘗試,試圖細分或標簽化自己,但商業價值仍然無從談起。
如果將自媒體的品牌影響力和渠道覆蓋視作一種商品,那么就必須將自媒體品牌和渠道能力“量化”,這樣的標準化和可復制性才可能正常實現商業價值。目前,市場上有新媒體指數、一道自媒體平臺等第三方產品提供了相應的標準化服務,一道自媒體平臺在閱讀數(影響力)、標簽化(垂直)、刊例價等維度對自媒體進行規范。
在自媒體的標準化上,大量的自媒體個體往往是使用類似于“刊例價”的報價表,這種類似于傳統媒體的報價模式不但非常原始,還標準各異。一道自媒體平臺的方法是忽視自媒體的粉絲數量,獨創性的讓自媒體進行自我分類、自我報價,并將閱讀數進行長期統計。對客戶來說,在自媒體端的廣告、軟文投放影響力都可以有初步的預期,這樣一來,品牌和影響力的標準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自媒體人和平臺的共同努力下,自媒體將向垂直化、專業化發展,當自媒體能夠與廣告主的需求互相匹配,那么細分領域的讀者價值將會獲得最大化程度的激活。
不論如何,獲得了“新聞民主化”的自媒體行業仍然處于魚目混珠的階段,這需要自媒體人這樣的主體和類似于一道自媒體平臺這樣的標準規范者互相配合,并在未來重整秩序。
關注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