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明光、舒城、岳西等9個縣市被省商務廳推薦參加國家2015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評審。電商下鄉進村,正成為眼下熱詞,阿里、京東、蘇寧也早已“刷墻”布局農村市場。
在我省,今年以來,7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如火如荼,寧國、蕪湖縣、巢湖、舒城先后加入了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農村淘寶計劃,京東在全省建立了14個縣級運營中心。這些行動探索通過電子商務進農村,促進農產品銷售引領農產品產業化生產,從而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村活流通、興百業。
如今,電子商務在城市的增長已經漸趨平穩,要想繼續保持高速成長態勢,就必須尋找新動力。而伴隨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網民數量的增加,農民對買到好商品、賣出好特產的渴望日益強烈,農村成為下一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風口已經顯現。
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毋庸置疑,但是要想把潛力轉化為購買力,就必須先暢通城鄉商品雙向流通渠道。農村電商恰好提供了這一機遇,讓物美價廉的工業消費品走進了農村的千家萬戶,把藏在偏遠山村的特色農產品帶出了大山,成為城里人的珍饈。這“一進一出”,使農村小生產對接了大市場,給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子,讓潛力巨大的農村消費需求不斷釋放。
農村電商要想走得更遠、更好,關鍵在于把農村的特色產品賣出去,而且要賣得好、賣上價。只有做好了“賣”這篇文章,讓鄉親們有錢可賺,才能讓農村消費市場保持持久活力,讓農村電商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農產品銷量好、賣上價,農民收入增加,從而激發農村消費潛力,緩沖經濟下行的壓力。
賣得好、賣上價,最關鍵的就是要因地制宜、接地氣,找準鄉親們的“痛點”,即他們有什么,想賣什么,能賣什么。就當前而言,就是要結合當地農業產業資源、農民需求、物流發展情況、電子商務基礎和其他相關環境條件,練好內功,在發展一村一品、強化產品標準建設、完善村鎮物流、培訓農村電商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雖然每個村莊的情況各有不同,但是買到好商品,賣出好特產卻是鄉親們共同的夢想,也是發展農村電商的本質。我省近七成人為農村居民,發展好農村電商,不僅可以解決農村“買難、賣難”問題,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還能在農村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關注公眾平臺